往返日本3次,找到了最适合一个人去的小城
对于很多人来说,尾道这座日本小城,的确有些陌生——甚至前三次去日本旅行的游客都不见得会把它放入行程内。
如果不是濑户内海艺术祭,大概很少有人会特意前往尾道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众的城市,却有着让人念念不忘的独特魅力。社交平台上关于它的描述是:去了一次就忘不了、最适合i人的治愈系小城、濑户内海的小京都……
而作为40余部电影的取景地,尾道,它存在的本身,也如同一部电影。
从冈山出发搭乘JR线一个半小时,听到onomichi的提示音,就到了尾道。站前不远处是在尾道度过少女时代的作家林芙美子雕像,上面刻着《放浪记》中的句子:“看到海了。看见了海。暌违五年,尾道的海令人怀念。”
好像每一个旅客都是归人。
再往前朝海的方向走,迎面就是《东京物语》中父母出发的港口,那里至今还有电影的宣传剧照。
静谧和缓慢是尾道的主题,因此一定要选择适合它的游玩方式。
海风卷起铁轨旁的樱花瓣,叮叮当当的电车从昭和色滤镜里缓缓驶过,是宫崎骏的动画吗?
不,尾道比动画更安静,它像一本被海盐浸润的散文诗集,适合带有文艺tag的i人轻轻翻开。
夹在广岛与冈山之间,尾道把自己折叠成濑户内海边的一枚书签。左手是碧蓝平静的海,右手是苔痕斑驳的山,中间一条轨道,把时光切成两半——一半是《东京物语》里老夫妇蹒跚的坡道,一半是胶片相机里永远十八岁的夏天。
钻进商业街,这里的小店新旧交融,你会遇见昭和喫茶店的拿铁浮着小熊拉花,转头就看到老文具店的玻璃罐里,还码着小时候画画的彩色铅笔。店铺老板对你点头笑笑,然后便又低头给陶坯描一朵海浪纹,仿佛在说:“你尽管发呆,我负责让时间走慢。”
最妙的还是颜色——褪色的靛蓝门帘、生锈的橘色邮筒、爬满绿藤的灰白砖墙,像被打翻的莫兰迪颜料盘。然后你顺着下坡走,突然就撞见一只三花猫蹲在瓦檐上,你举起相机,它慵懒地别过头,尾巴扫过一句无声的台词:“生活缝缝补补,日子总要可可爱爱地过。”
尾道真的不大,留出一天也足够在几个小街反反复复地走。但这种春光和煦的平和,会让人舍不得钻入酒店房间。
黄色的山阳本线列车时而从远方破空驶来,拉面店里热腾腾的面抚慰着每一个饥肠辘辘的食客,被掩映在山间的千光寺也始终沉静而平和。生活和时光仿佛像是这座城市的名字——尾道,尾道,娓娓道来一样,在身边具体而缓慢地经过。
如果尾道的街巷是写给i人的情书,那么「岛波海道」就是献给所有人的邀请函。
这是日本公认“最美骑行路线”之一,从广岛县的尾道到爱媛县的今治,全程70km,七座大桥将尾道与今治之间的岛屿连接在一起,把蔚蓝的濑户内海裁成一条缎带。
租一辆自行车,从尾道码头出发。海风掀起衣角的那一刻,你会忽然读懂“自由”的笔画——车轮碾过向岛柑橘园的香气,齿轮与跨海大桥的钢索合奏,坡道尽头总有一片无人的沙滩等你停车发呆。
六座小岛像六颗散落的琉璃,生口岛的柠檬黄佛塔倒映着波光,因岛白墙红瓦的造船厂讲述着海民传说,大三岛的美术馆把云朵装进几何玻璃盒……不必纠结攻略,让好奇心当向导:在耕三寺前咬一口岛柠檬冰淇淋,钻进龟老山展望台等一场鎏金日落,或是突然拐进某条村道,和举着钓竿的老伯交换一句“こんにちは”。
别担心体力告急,岛波海道最温柔的设定,是允许你在任意码头跳上渡轮。
也有人说,尾道很无聊,因为它不够刺激,不够跌宕。但也许这就是尾道给出的答案:在这里,你可以慢慢做事,做很多你喜欢的小事。
于是我们也为你总结了「在尾道可以做的5件小事」,邀请你来尝试。
尾道城市很小,如果只想在市区逛,完全可以依靠步行。
从尾道站延伸出两条街道,一条是站前商店街,另一条是尾道本通商店街。狭窄的巷弄两旁,是尾道老旧但整洁的房屋,时不时还可以看到昭和时代的广告牌,阳光则打亮了店里属于现代的咖啡馆和杂货店。
文学馆旁边,小小街道上则挤着几家古老的独立书店,彰显着尾道“文学之城”的身份。其中展示最多的是林芙美子的书籍。纪念品商店则有颇具尾道和濑户内海风格的周边,每个都精致有创意。有着最醒目招牌的“尾道帆布”是当地知名的品牌,制作和售卖都在店里完成,质量厚实设计经典。
除了商店街,我最喜欢的一段路线是沿铁道而建的店铺。黄色的列车低低的在头顶穿行,铁轨下的旧石头上附着青苔,一转角,随着山势而建的小小咖啡馆突然出现,爬满植物的露台上有仅容得下两人的小小桌椅。不必急着赶路,就像这里的慢车各站停靠一样,你也可以随时停下,融入到尾道的生活方式中。
这座小城里唯一需要排队等待的事情,就是吃饭了吧。
在门口等待了一个小时,才进到这家叫Tsutafuji Main Store的尾道拉面馆。虽然曾得到过米其林指南推荐,但店面小得让人诧异。大约可容10人的座位通常不会坐满,煮面的厨具就在餐台后方,店里有一个负责灶台的老爷爷,和一个负责收款的阿姨,再有的,就是呼呼作响的风扇,经年使用已经油亮的木制台面,和已经被撕掉很多页的发黄日历。
尾道拉面是加入了鱼介的猪骨酱油汤底,汤底上漂着厚厚的煮制后的背脂(猪油),颇有韧劲的细面上撒着大把细细的葱丝,慢慢吸附了汤汁,非常有气势。但是不需要被它的油脂吓到,真正入口,反而少了猪骨的浓厚咸香,多了海鲜的甘甜和清爽。
拉面和这座城市一般,朴实,温暖,有历史感,与海洋息息相关。650日元,这样的价钱和出餐速度,在日本的大城市都很难想象。
“火车驶过海边,被煤炭烟熏的小镇屋顶如灯笼般一列排开。千光寺的红塔映入眼帘,与山林间清爽的嫩叶相映成趣。绿色的海,对岸船坞的红色帆船,桅杆伸向天际。我热泪盈眶。”这是林芙美子对于尾道的描述,时代变化,尾道的美却似乎没有变过。
坐缆车到山顶,上下缓慢穿行在蜿蜒的小巷子里,最后就可以看到濑户内海和整个尾道市区的全景。这个镜头一样曾经在《东京物语》中出现,只是黑白变成了彩色,单调的海水变成了夕阳下丰富的光泽。
创建于平安时代初期的千光寺和京都清水寺一样,同是舞台式建筑样式。这里供奉着千手观音,用于保佑航海平安。正是赏樱的时节,山腰的樱花已经绽放,堪堪几部台阶的山顶樱花却还在含苞状态。
沿着猫之细道下山,会走过凹凸不平的石板,刻有著名诗人的俳句,渐次开放的樱花,邂逅慵懒的猫咪。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,高傲地斜瞥一眼行人,然后回过头去继续想自己的心事。或者悠闲地往返在美术馆和旁边的寺庙之间,好像是看到了真实版的《猫妖小杏》。
最后走下山路,迎面就是夕阳下的老旧铁轨,小城的店铺陆续关门歇业,夜晚才刚刚开始。
从千光寺沿路下山走不远,是建筑师安藤忠雄2003年翻新设计改建的「尾道市立美术馆」。在这座爱猫的小城,安藤的清水混凝土极简风格都要为猫咪让路。门口就是一只巨大的猫咪雕像,展馆的正面更是都留给了各种姿态的猫咪雕像们。
据说曾经有两只猫咪经常试图进入美术馆,但被保安数次温柔拦截,只能在门口好奇地偷窥,所以这里被大家戏称为猫咪保安美术馆。也因此,一楼的周边商店也有了大量以猫咪为元素的周边纪念品,还不定期有以猫咪为主角的小型展览。
我没有看到偷窥的猫咪,倒是看到了大喇喇窝在门边,一动不动只偶尔打量一眼路人的两只三花猫咪。
这里主要展出日本近现代美术作品,和尾道相关艺术家作品。当季的展览是带有大津绘风格特色的浮世绘《幻之东海道五拾三次》,描绘江户庶民的日常生活,浮世绘画风与各地区旧时、现代的照片对比,非常小巧和用心。
在这个美术馆,能强烈感受到安藤建筑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。看展间隙,透过二楼的大玻璃窗,宁静深邃的濑户内海也成了这里最宝贵的藏品。
靠近城市边缘一家仓库改建的小小建筑,是尾道映画资料馆。小木制售票厅和昭和风格的前台,仿佛都来自电影中的时代。我去的时候工作人员正在门口耐心地给胶片放映机模型上油保养,这样简单的一个动作,似乎也充满了复古的味道。
馆内有包含《东京物语》和其他大量以尾道为背景的电影拍摄剧照。除了小津,还有新藤兼人等导演的专区。放映室播放的,则是尾道街景取材的短片。在这里看一场老电影,走出影厅看着暮色中的街道,会有穿越时空的恍惚。
除了声名在外的小津,尾道还是大林宣彦导演的故乡,尾道是他三部曲的重要拍摄地,也是他念念不忘的创作初衷。
如果想看当季的热映电影,车站对面的商店街还有一家小小的放映厅。门口长椅后方贴着上映电影的海报,玻璃门上是写有当前放映信息的木牌。
在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《东京物语》中,年迈的父母从家乡尾道出发,前往东京探望子女。在东京受到子女的冷落之后,又回到了尾道度过晚年。
尾道在电影里象征着质朴、安静和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,与东京的现代、疏离形成对比。几十年过去,山海,岛屿,民居,古寺,猫,依然构成了尾道的独特昭和小城“家乡般”的魅力。尾道可以轻易让一个游客感受到故乡的亲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