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部分年轻人,思维认知竟远超一般人?
当同龄人还在努力与工作相互适应的时候,他已然凭借着扎实的专业能力,发表了多篇论文,在业内声名远扬。
不仅如此,他还能在工作与休闲之间游刃有余,作为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,截至目前,累计收获了六百多万美元的奖金。
他那如同开了挂一般的精彩故事,被收录进了《How We Decide》这本书中。
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程师刘未鹏看到后,便开始深入研究他的故事。
刘未鹏不禁感慨:“为何有的人看似玩乐不比你少,见识也不比你多,可不知为何,就是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呢?”
怀揣着这份好奇,他展开了一系列调研,并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进了个人博客。
8年后,他把这些心血之作整理成册,出版了《暗时间》一书。
在书中,刘未鹏指出,除了我们能直观看到的时间之外,还存在一种极易被忽视的“暗时间”。
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恰恰就隐藏在这些被我们忽视的“暗时间”里。
倘若你正为时间不够用而苦恼,不妨翻开这本书,学习全新的时间管理方法,实现人生的蜕变。
多数人对钱敏感,对时间却浑然不知
你是否留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?
有些人学习极为刻苦,清晨6点摸黑就进了图书馆,晚上10点伴着星光才回到宿舍,然而成绩却不见提升。
有些人工作十分拼命,最早到公司打卡,晚上最晚离开,可业绩却糟糕透顶,甚至比不上那些没有加班的同事。
还有些人,把下班之后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,花费的时间不少,领悟却并不深刻,收益更是微乎其微。
刘未鹏表示,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一种误区,认为只要在某件事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,就必然能收获与之相应的好成果。
但实际上,单纯以投入时间作为衡量收获成绩的标准,是非常片面的。
为了便于理解,他特意举了电脑CPU的例子。
一台电脑在安装系统后,会收到两个运行指令。
指令一:电脑开启,但不执行任务。
指令二:进行大数据运算。
从表面看,无论电脑是处于闲置空转还是执行任务的状态,CPU 都持续运转了一整天。
但运行空闲进程与处理大数据,二者所产生的价值和效能是截然不同的。
所以说,收获的多寡,并非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时间,而是取决于你思考的深度以及对时间的利用效率。
能力不相上下的上班族 A 和 B,临时接到任务,需要在下午 4 点前提交一份企划案。
为节省时间,两人都选择在公司茶水间吃午餐。
很快,交稿时间到了。
A 还在手忙脚乱地制作 PPT,而 B 在 3 点就已经提交了。
问题出在哪里呢?
相同的是,他们都花了 30 分钟吃饭,这部分能够直观看到的时间,属于“明时间”。
不同的是,A 在吃饭过程中全程与同事闲聊。
而 B 除了“明时间”,还利用了他人不易察觉的“暗时间”,在吃饭的同时构思好了企划案的提纲,回到工位后,只需将其制作落实即可。
作者刘未鹏十分赞赏 B 这种“身体在做事,大脑也在思考”的状态,并将他用于思维推理的时间,称作“暗时间”。
洗脸洗手、散步买菜、出游等车、睡觉吃饭……
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琐碎时光,都是“暗时间”。它们看似微不足道,极易被人忽略。
但实际上,一旦能够合理利用这些时间,你就可能比别人多出三分之一的时间,从而积累大量的知识与见解。
很多人对金钱十分敏感,对时间的感知却异常迟钝。
5 元钱花出去,它的价值依旧是 5 元;但 5 分钟一旦没把握住,就如时光一去不复返。
正如富兰克林所说:“忽视当前一刹那的人,等于虚掷了他所有的一切。”
你若浪费光阴,时间便会抛弃你;你若珍视时间,时间才会给予你回报。
真正厉害的人,都是在别人荒废的“暗时间”里不断提升自我,一步步迈向成功。
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,藏在思考之中
作家马德提到,在台湾大学行政大楼的对面,有一口“傅钟”,这是为纪念台大校长傅斯年而设立的。
这口神奇的大钟,每到下课之时,便会敲响 21 下。
为何不是 24 下呢?
因为傅斯年有一句名言:“一天只有 21 小时,剩下 3 小时是用来沉思的。”
马德说:只有经过思考的时光,才是一个人真正活着的岁月。
在《暗时间》中,作者刘未鹏也强调:每个人的手表走速相同,但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却不尽相同。
尤其是那些懂得善用“暗时间”的人,他们的人生往往格外精彩。
刘未鹏讲述过自己的经历。
他的英语基础原本并不好,大二时四级考试还挂了科。
但他深知,不过关的英语很可能成为阻碍自己未来发展的关键短板。
那么,在专业学习极为繁忙的情况下,该如何补习英语呢?
他制定了一套非常高效的学习计划。
在日常学习中,当需要查阅技术资料时,相较于中文版本,他会有意选择英文版本。
很多时候,他一边学习技术知识,一边琢磨英文句式,不知不觉间锻炼了英文阅读能力。
为了锻炼书写能力,刘未鹏将平时写的中文文章换成英文,还特意到国外论坛发表技术帖子。
至于口语和听力的训练,刘未鹏充分利用了暗时间。
整个暑假,他用自己最喜爱的美剧《老友记》来磨耳朵,白天做事的时候听,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听。
学校只要有外国团队演讲,他必定会去聆听。
有一次,刘未鹏主动带着外国团队游玩。经过一天的英语交流,他发现自己的口语有了飞速提升。
后来,刘未鹏有幸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。
考核内容正是要求他用英语讲解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。
而他,由于前期做了充分准备,顺利完成考核,成功入职。
在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
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,人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放空大脑。
而那些善于利用时间的人,则不会完全放松,他们会让大脑持续高速运转,将思维时间发挥到极致。
当一个人的表意识和潜意识都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,那么,他用于做事、成长的时间就会被极大地拉长,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。
林清玄在《和时间赛跑》中写道:
“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,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,如果加把劲,有时可以快好几步。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,用途却很大很大。”
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每个人每天都只有 24 小时;但时间又是最不公平的,因为它给每个人带来的结果并非一样。
人生的差距,往往就体现在分秒之间。
如果你不想虚度光阴,庸庸碌碌过一生,那就一定要珍惜每分每秒。
用时间来投资自己,才能享受人生的复利,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。
真正的成长,隐匿于“暗时间”
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·德鲁克说:
所有管理的核心都是自我管理,而自我管理的核心,则是时间管理。
时间管理的关键,不在于无限地压榨时间,而在于有效地利用时间,让 10 分钟发挥出 10 个小时的效能。
你对待时间的方式,就是塑造自我的方式。
我从书中总结了 3 个“暗时间”运用法则,分享给大家。
1. 记录时间,掌控时间流向:书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。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两头宽大、颈部窄细的时间沙漏,并且里边装着总量相同的沙子。然而,当沙漏开始流动后,每个人的情况却大相径庭。有些人的沙漏颈部极为狭窄,这意味着他们能够紧紧抓住每一粒流逝的时间之沙。例如,在洗衣服的时候听书,取快递的时候思考,让生活变得充实。而有些人的沙漏颈部很宽,他们在工作时闲聊,该思考的时候发呆,任由时间之沙飞速溜走,最后人生只剩下懊恼与自责。作家刘润曾分享过一句很扎心的话:“如果你买个摄像头放在家里,用上帝视角观察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,你会发现——你富不起来真是太正常了。”真正偷走一个人时间的,往往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大事,而是每天琐碎小事中的点滴浪费。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物,你怎样对待它,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。
2. 刻意练习,打造思维体力:作者刘未鹏是计算机程序员出身。他在工作中发现,电脑运行程序时,如果频繁切换任务,系统就需要不断重新调整状态,这不仅浪费时间,还容易出错。相比之下,如果一次只运行一个程序,就不会出现这种损耗。由此,他推想到我们的大脑也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任务切换,只有在“零干扰”的状态下,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和学习。日本计算机科学家金出武雄曾提出“思维体力”的概念。他解释说,所谓思维体力,指的是一种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状态。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,现代人的注意力被各种因素撕扯得支离破碎,导致效能低下。与其陷入看似忙碌实则低效的“伪勤奋”陷阱,不如整顿自己的注意力,排除 90% 的干扰因素,心无旁骛地做好最核心的 10%。一次能做好一件事的人,便有能力做好人生中的每件事。
3. 培养习惯,养成思考意识:亚里士多德说:“我们每个人都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塑造,因此,优秀不是一种行为,而是一种习惯。”刘未鹏之所以能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初代互联网大佬,不仅得益于自身的努力,更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,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。有一次,父亲组装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,但电视却无法正常工作。他苦苦思索了一整天,睡觉时也让问题在脑海中盘旋。结果睡到半夜,父亲突然想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,然后猛地从床上爬起来,迅速将电视机修好。父亲不见得智商有多高,学历有多好,但凭借着勤于思考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。因为父亲的缘故,刘未鹏从小就懂得利用一切零碎时间进行思考。不知不觉中,他比同龄人拥有了更多的精进时间,从而在起跑线上就占据了优势。《掌控习惯》中提到: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你有什么样的习惯,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。不要低估思考的价值,更不要轻视习惯的力量。一个有所成就的人,并非仅仅依靠有限的意志力来鞭策自己,而是将良好的习惯融入日常生活,在持续的行动中实现脱胎换骨。
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。
时间既是一个常数,也是一个变数。
说它是常数,是因为时间给予每个人的量是相同的。
说它是变数,是因为同样的单位时间,在不同人手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。
时间永远存在多种分支,通向无数种未来。
同样是一天 24 小时,有人在拖延和散漫中肆意浪费,久而久之,毫无进步。
而有人却分秒必争,利用别人刷剧、闲聊、睡大觉的时间间隙,思考并提升自己。
日积月累之下,他虽然年纪轻轻,却懂得许多道理,能力和认知远超常人,更具竞争力。
2025 年下半年,若想把日子过好。
比拼的不再是盲目蛮干,而是对“暗时间”法则的清晰认知与高效运用。
在时间复利的加持下,再渺小的个体,也能实现快速成长,进阶到更高层次的人生,成为生活的强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