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以为已然绝迹,隐匿百年后再度现身(曾以为已然绝迹,隐匿百年后再度现身是什么歌)
2014年6月18日上午,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实验中心的实验室里,小型哺乳动物学专家刘少英轻轻捧起一个田鼠标本,那全神贯注端详的神情,恰似在凝望一件绝世珍宝。
这个存放标本的柜子中还置有一些大小各异的田鼠,每一只似乎都不尽相同,仿佛是田鼠在不同年龄段各异发育状况的呈现。
常人瞧见灰扑扑的大老鼠,估计都难生好感,可刘少英却对这些宝贝珍视有加,他称这种田鼠极为稀罕,全球范围内仅有2份标本。
其中一份位于成都,约30来只,另一份在伦敦,却仅有9只。
而且,它在人们的认知里已销声匿迹达100多年,世界生物学界起初认定它们早已灭绝。
究竟是何种田鼠如此珍贵?
消逝百年的神秘田鼠
这种田鼠名为四川田鼠。1911年,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如今的汶川附近发现其踪迹,随后它便被命名为“四川田鼠”。
在此后的几十年间,人们再未寻得四川田鼠的身影。
时光飞逝,来到1997年,人们再度发现一种貌似四川田鼠的田鼠,却难以确定。
为明确该物种与四川田鼠的关联,国内专家向英国发出邀请,对方却表示这种田鼠的标本太过珍贵,不可随意外借。
于是刘少英远赴英国,费尽周折才将四川田鼠的资料尽数复印带回国内。
而后课题组依据资料细细比对,直至2011年春天,所有特征均吻合,四川田鼠才获业内认可,得以“重现世间”。
这前前后后竟耗费14年,然而大家皆觉值得。
那么四川田鼠究竟是怎样的动物?
重见天日的独特生灵
四川田鼠作为小型哺乳动物,在外貌上于田鼠家族中独树一帜。
从整体身形而言,它身形小巧,体长一般在100 - 120毫米上下,这般体型让它能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中灵活自如地穿梭。
其身体线条自然流畅,毛发柔软且细密,整体毛色多呈暗褐色或棕褐色,此颜色与它所栖息的高原和山地过渡地带的环境色调相仿,起到极佳的保护色作用。
四川田鼠最显著的外貌特点在于其牙齿,相较于一般田鼠,四川田鼠的牙齿明显较短。
这一独特的牙齿构造,不仅是区分它与其他田鼠种类的关键依据,还与它特殊的生活习性及生理机能紧密相连。短牙齿表明它在食物摄取与咀嚼方式上与其他田鼠存在差异,亦暗示其在进化历程中形成独特的生存策略。
它的头部相对圆润,耳朵短小且隐匿于毛发之间,仅微微露出些许轮廓。
如此耳朵形态可减少在灌木丛和草丛中穿梭时的阻力,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持体温,以适应高原和山地寒冷多变的气候。
眼睛虽小,却极为敏锐,能够在昏暗环境中捕捉到细微的光线变化,助力它在夜间或光线不足处活动时及时察觉潜在危险与食物来源。
四肢短小却强壮有力,前肢灵活,便于挖掘洞穴与抓取食物;后肢则为其在山地间的跳跃与奔跑提供强大动力,使其能迅速在不同地形间移动。
四川田鼠对生活环境要求极高,它钟情于生活在高原和山地的过渡地带,此地地形复杂、植被繁茂,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与觅食之地。
因其适应能力欠佳,生理机能较为原始,对生态环境变化极为敏感,故而它所选的栖息地通常具备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、丰富的植被覆盖以及充足的水源。
在食物方面,四川田鼠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
它尤其钟爱各类草本植物的种子、嫩叶与根茎,这些植物不仅为它提供必需的能量与营养,还与它短牙齿的结构相契合。
在觅食过程中,四川田鼠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征。
春季,万物复苏,鲜嫩的草本植物开始生长,它会大量采食嫩叶与刚萌发的幼芽;
夏季,植物进入花期和结果期,它便将食物重心转至植物的种子和果实;
秋季,它会积极储备食物,将采集到的种子和根茎储存于洞穴中,以应对冬季食物短缺的困境。
四川田鼠是典型的穴居动物,擅长挖掘复杂的洞穴系统。
这些洞穴不仅是它的栖息之所,更是躲避天敌与储存食物的安全要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