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让难言之隐悄然带走你的优雅,针灸为盆底健康筑牢 “隐秘护盾”
女性朋友们,不知你们是否也曾经历过这些窘迫瞬间:看电影时,一个喷嚏袭来,瞬间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,就怕 “漏尿” 而当众出丑?聚会之际,频繁地寻找洗手间,连一杯奶茶都不敢多饮?深夜时分,被下腹的坠胀感纠缠,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?
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麻烦,实则是盆底功能障碍发出的健康警示信号。
究竟什么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呢?
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常见的盆底结构与功能异常病症,主要体现为盆底肌肉、筋膜以及韧带等支撑组织出现松弛或者损伤状况,进而致使盆腔脏器的位置和功能产生异常。此疾病在女性群体中尤为多发,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,且具有较高的发病几率与隐匿性。
先给大家呈现一组数据,我国每三位女性当中就有一位存在盆底方面的问题,这个比例是不是让人有点惊讶?那么,哪些人群更容易 “中招” 呢?
1. 产后新妈妈:产后42天至1年的新妈妈,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出现损伤的概率高达87%,生产对盆底造成的冲击不容小觑。
2. 围绝经期女性:随着雌激素水平不断降低,肌肉逐渐开始萎缩,盆底也跟着 “遭罪”。
3. 长期便秘或久坐人群:腹压会增加3倍以上,这对于盆底而言是沉重的负担。
4. 慢性咳嗽患者:每一声咳嗽仿佛都是在给盆底进行 “压力测试”。
盆底肌,托起生命的 “黄金吊床”
在人体内部,存在着这样一张奇妙的 “吊床”,它由三层肌肉、筋膜和韧带交织而成,每天都要承受相当于10 - 15kg重物的压力。一旦这张 “吊床” 开始变得松弛,各类问题便接踵而至。
膀胱失去了 “阀门” 的有效控制,压力性尿失禁就会不请自来;
子宫缺失了 “摇篮” 的有力支撑,器官脱垂的风险便会随之升高;
直肠的 “括约” 功能同样会受到影响,排便障碍也就随之而来。
针灸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理论依据
中医学理论依据
从中医学的视角来看,盆底功能障碍与肾气亏虚、中气下陷密切相关。肾主司生殖与二便,若肾气不足,膀胱就容易 “失控”;脾气虚弱,中气下陷,盆底肌肉便丧失了固摄的能力。针灸通过刺激任脉(诸如气海、关元等穴位)以及督脉(例如命门、腰阳关)的穴位,能够起到温补肾阳、益气升提的作用,促使气血顺畅流通,实现阴阳平衡。如此一来,盆底肌肉的营养供应得以改善,肌肉的弹性与收缩力得以增强,进而达成固摄升提的效果。
现代医学科学依据
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,盆底肌肉由骶神经(S2 - S4)支配。针灸对骶尾部的穴位(比如会阳、次髎等)进行刺激,能够借助脊髓反射弧调节神经的兴奋性,增强盆底肌的主动收缩能力。此外,针刺能够扩张血管,提升盆底组织的血流量,推动炎症吸收与损伤修复。针刺之后,盆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会显著加快,毛细血管密度也会有所增加,这对改善肌肉的营养状态十分有利。
居家调护,守护你的 “黄金吊床”
除了专业的治疗之外,日常护理同样至关重要!
1. 凯格尔运动
方法:想象憋尿时收缩盆底肌,保持5秒后放松,重复4 - 5次,随后逐渐延长至收缩10秒再放松10秒,重复10次以上,每天进行三组,至少坚持8周以上。(产后妈妈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开展)
1. 热敷 + 穴位按摩
使用热毛巾敷于小腹,同时对关元穴(脐下3寸)、足三里(膝盖外侧凹陷下3寸)进行按摩,每次10分钟,以促进气血循环。
1. 饮食调理
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食物:如山药、红枣、黄芪炖鸡汤等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,减少咖啡、浓茶的摄入,预防便秘以及膀胱受到刺激。
1. 生活习惯调整
尽量少穿紧身裤,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,保持大便通畅;戒烟并积极治疗慢性咳嗽,降低腹压对盆底的冲击。